静女-诗经
作者:西周-春秋, 诗经
静女-诗经原文:
静女
佚名 〔先秦〕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注释】
①静女其姝(shū):静,娴雅安详。静女,端庄貌美的女 子,淑女。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静当读靖,谓善女,犹云淑女、硕女也。”姝,美好。②俟(si):等待。③城隅:城墙角上作为屏障的女墙。或指城根偏僻空旷处。④爱:“菱(ài)”的假借字,隐蔽,躲藏之意。⑤搔(sāo):用手指甲轻刮。⑥踟(chí)蹰(chú):徘徊不定。⑦娈(luán):美好。⑧贻(yí):赠。⑨彤管:有多种解释。一说为古代女史用以记事的杆身漆朱的笔,指女子文墨之事。一说指汉代尚书丞、尚书郎每月所赐的一双赤管大笔,后用为在朝任官之典。一说指画笔。在这里,有人认为是红管的笔,也有人认为是一种植物,初生时或者才发芽不久时呈红色,不仅颜色鲜亮,有的还可吃。还有人认为可能是指涂了红颜色的管状乐器等。四有炜(wei):有,形容词词头。炜,光明。⑪说(yuè)怿(vi)女(rū)美:说怿,喜悦。女,汝,你,指形管。⑫自牧归(kui)荑(t):牧,野外。归,借作“馈”,赠。荑,白茅。茅之始生也。旧时多用来比喻女子柔嫩洁白的手,故借指女子的手,象征婚。
⑬洵美且异:洵,实在,诚然。异,特殊,特别。⑪匪:通“非”,不是。
静女-诗经拼音解读:
jìng nǚ
yì míng 〔xiān qín 〕
jìng nǚ qí shū ,sì wǒ yú chéng yú 。ài ér bú jiàn ,sāo shǒu chí chú 。
jìng nǚ qí luán ,yí wǒ tóng guǎn 。tóng guǎn yǒu wěi ,shuō yì nǚ měi 。
zì mù guī yí ,xún měi qiě yì 。fěi nǚ zhī wéi měi ,měi rén zhī yí 。
提示:拼音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
相关翻译
【内容解析】
《静女》是一首出自《诗经·国风·邶风》的爱情诗,描写了青年男女的幽期密约。其以第一人称的口吻,通过回忆恋人约会的情景,运用各种表现手法,表达出静女与男子之间的一种大胆而热烈、美好而甜蜜、纯朴而真挚的爱情,反映古代广大人民对自由婚姻和美好、幸福的爱情生活的追求与向往。
第一章是现实场景。那位娴雅又美丽的姑娘,与小伙子约好在城墙角偏僻处相见,眼看约会的时间临近,他早早赶到约会地点,那心上人却没能按时出现,急不可耐的他四处张望,心神不定,抓耳挠腮,一筹莫展。是忘记了约好的地点?忘记了约好的时间?还是故意藏起来,躲着不见?“爱而不见,搔首踟蹰”八个字,动作描写,极简的笔触,展现了丰富的人物的内在心理,塑造出一位恋慕至深、如痴如醉的有情人形象。
第二、第三两章,是回忆场景。主人公回忆那娴雅且美丽的淑女,赠送自己形管和柔荑。那彤管,光鲜红艳,就像心中美丽的她。不只是小伙子有情意,姑娘用形管做定情物,俨然一对痴心恋人。那柔荑,鲜嫩娇美,更重要的是,是她亲自采摘,物微而意深,而英草本有婚媾之意。两人之间的痴恋不只在容颜与礼物,更在于这背后深情的精神的依恋。
写法点评:
-
重章迭唱的手法第二章首句“静女其娈”与第一章首句“静女其姝”仅一字不同,次句头两字“贻我”与“俟我”结构也相似。但由于这两章的后两句语言结构与意义均无相近之处,且第一章还有五字句,这种重章叠句的重复趋向便被扼制,形式更加灵活。2.语言的简练质朴写动作之简,“搔首踟蹰”;写馈赠之事,“贻我彤管”;写柔荑之美,“洵美且异”。寥寥几句,写尽人物心理,凸显男主人公和女子的形象。【章法点评】
1.重章迭唱的手法
第二章首句“静女其娈”与第一章首句“静女其姝”仅一字不同,次句头两字“贻我”与“俟我”结构也相似。但由于这两章的后两句语言结构与意义均无相近之处,且第一章还有五字句,这种重章叠句的重复趋向便被扼制,形式更加灵活。
2.语言的简练质朴
写动作之简,“搔首踟蹰”;写馈赠之事,“贻我彤管”;写柔荑之美,“洵美且异”。寥寥几句,写尽人物心理,凸显男主人公和女子的形象。
鉴赏:
《静女》描写的是男子的等待。阳光四溢,万物生长;植物茂盛,花朵绽放;鸟雀歌唱,盘旋飞翔。就是在这样的良辰美景之中,男子徘徊徜徉,却没有心思来观赏倾听,眼下四处张望,之前他急急如星火来到与心上人定下的约会地方,生怕自己迟到。心爱的姑娘在哪儿?怎么看不见?而始终迟迟不见的静女,给了人以想象的空间,她应该是心地善良而单纯的,还应该是聪明伶俐的。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非汝之美,美人之贻。”并不是因为白茅草离奇,它只是一根嫩嫩的草,令男子如此珍爱的原因在于它是姑娘亲手采摘,送给自己的物品。物微而意深,一如后世南朝宋陆凯《赠范晔》的“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重的是感情。
元代有一首《寄生草·相思》的曲子也表达了女孩子对迟到的男子的埋怨:“有几句知心话,本待要诉与他。对神前剪下青丝发,背爷娘暗约在湖山下,冷清清湿透凌波袜,恰相逢和我意儿差,不刺,你不来时还我香罗帕!”意思就是说本想告诉你几句我的真心话,我还对着神像剪下头发,以表明心意,背着爹娘来湖边和你约会,谁知道让我等你等得鞋袜都湿透了,还没有见人来,快点把我送你的香罗帕还给我吧!这与《静女》中的某些情节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相关赏析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曹操的这首《短歌行》的前两句便是从《子衿》中得到的灵感,不过曹操雄才大略,“新瓶盛陈酒”改了主旨,换了意境,借“子衿”抒发自己渴求资人的心情。而《子衿》谱写的则是一曲热恋中的姑娘对情人的思念和等候情人来相会的恋歌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读起来朗朗上口,美丽动人。"子衿”的意思是“你的衣领”,最早指女子对心上人的爱称。后来指对知识分子、文人贤士的雅称。这句话的意思是说,难以忘记的是你那青色的衣领,那样整洁干净、它牵动着我悠悠的心。自从上次别离已有许久,你的样子和农着我还依稀记得。
"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从第一章可以看出,不知什么原因让两人失去了联系。女子对这个不来看望她的男子满腹抱怨。面她没有去看他。却是出于女子的矜持和羞怯。在女子自己看来是情有可原的。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忘不了那青色的佩带,现在不知它是否还紧贴在你的身旁。上次离开这儿的时候,佩带还是那样的整洁干净。即使我没有去看你,你怎么就不知主动来
看我?女人是口是心非的动物,嘴上不说,心里却是刻骨的想念
这一章大致是对上章的重复,以反复递进、层层深入的写法,将长相思之苦,提升至极。从上段的“子衿”和本段的“子佩”都可以看出女子的心上人是个有身份有地位的年轻人,纵不是官宦子弟也绝不是普通的百姓人家。
“挑兮达兮,在城阙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想你的心情抑制不住。你不来,我又不能过去找你。我就每天登上高高的城楼向远方眺望,希望能看见你的身影。一天见不到你的身影,就如同隔了三个月那么长。这一段寥寥几笔就生动形象地刻画出了女主人公焦急难耐的心情。她等不了男子来看她,那对于她来说简直是无尽的煎熬,于是她吃力地爬上城门两边的观楼,不时地向远处眺望。结尾的一句“一日不见,如三月兮”更是成了男女之间表达相思之情的千古绝唱。热恋中的情人无不希望朝夕厮守,分离对他们即是极大的痛苦,所谓“乐哉新相知,忧哉生别离”,即使是短暂的分别,在他或她的感觉中也似乎很漫长,以至于难以忍耐。
从科学时间概念的角度衡量,三个月怎能与一日等同呢?这当然是悖理的,然而从抒情的角度看,这却是合理的艺术夸张,合理在热恋中情人对时间的心理体验,一日之别,在他或她的心理上便似是三个月那么长,这种对自然时间的心理错觉,真实地映照出他们如胶似漆、难分难舍的恋情。这一不符合常理的“心理时间”由于融进了他们无以复加的恋情,所以看似痴语疯话,却能巧妙地传达离人心曲,唤起不同时代读者的情感共鸣。此诗章法之妙历来被学者称颂。全诗只有三章,每章四句,每句四言,区区四十九字便将女子的思念之情刻画得淋漓尽致。这全依赖于作者对心理描写的挖掘。
从全诗来看,从开篇对心上人衣服的描写到埋怨男子没来看她,都是主人公一系列心理活动的表现,第三章的“挑兮达兮,在城阙兮”更是表现了女子焦灼的心情。结尾一处的“一日不见,如三月兮”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形象而生动地突出了女子对心上人的思念之情。此后心理描写在文学作品中占了很大一部分比重。
在《诗·王风·采葛》中也有类似的语句“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一日不见,如隔三秋”从此以后便成了表达思念的妙语,虽有夸张,但唯美动人,千百年来为人们所传唱不衰。
作者介绍
标题:静女-诗经
链接:https://www.cxykgs.com/arts/13.html | 最新文章
声明:本文整理自互联网,如无特别声明,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欢迎转载,转载请保留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