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玉案·元夕-辛弃疾

作者:宋朝 辛弃疾

青玉案·元夕-辛弃疾原文

青玉案·元夕
辛弃疾 〔宋代〕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注释:

①花千树:千树开花,此处形容花灯之多。② 星如雨:指焰火纷飞,洒落如雨,形容烟花满天。星,指焰火。③ 宝马雕车:装饰华美的骇马和彩车。④ 凤箫声动:指笙、箫等乐器演奏,乐声嘹亮,此起彼应。凤箫,箫的美称。⑤ 玉壶:白玉灯光旋转。玉壶,一种用白玉制作的灯。⑥ 鱼龙舞:指舞动鱼形、龙形的彩灯,如鱼龙闹海一样。⑦ 蛾儿雪柳黄金缕:古代妇女元宵节时头上佩戴的各种装饰品。这里指盛装的妇女。⑧ 盈盈:声音轻盈悦耳,亦指仪态娇美的样子。⑨ 暗香:本指梅花,此处借指美女。⑩ 千百度:千百遍。⑪蓦然:突然,猛然。⑫阑珊:零落稀疏。

青玉案·元夕-辛弃疾拼音解读

dōng fēng yè fàng huā qiān shù ,gèng chuī luò 、xīng rú yǔ 。bǎo mǎ diāo chē xiāng mǎn lù 。fèng xiāo shēng dòng ,yù hú guāng zhuǎn ,yī yè yú lóng wǔ 。
é ér xuě liǔ huáng jīn lǚ ,xiào yǔ yíng yíng àn xiāng qù 。zhòng lǐ xún tā qiān bǎi dù ,mò rán huí shǒu ,nà rén què zài ,dēng huǒ lán shān chù 。

提示:拼音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

相关翻译

仿佛春风在夜间吹开了千树繁花,又像吹落了满天的星斗,如雨点般缤纷坠落。豪华的车马往来如梭,满路脂粉飘香。凤箫悠扬,四处回荡,白玉灯光旋转,光耀夺目,彻夜鱼灯、龙灯不停歇舞动,如鱼龙闹海一样欢腾。俏丽的仕女浓妆艳抹,头上都戴若闹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地飘然走过,留下一缕缕淡淡的幽香。我在人群中千百次地寻找她,猛然回头,她却站在那灯火的零落之处。

相关赏析

辛弃疾以荥放词驰名文坛,但《青玉案.元夕》却是一首经典的婉约词。这首词先铺陈元宵夜灯火交映、歌舞并作、游人如织的盛况,下片聚焦于孤芳高洁、自甘寂寞的美人形象。作品中的美人,是作者刻意创造的艺术形象,她自甘寂寞,独立不移,不同凡俗,分明是怍者矢志追求、决不同流合污的政治理想。全词以欢闹起笔,以冷清作结,以欢快热闹反衬冷落孤寂,造成境界上的强烈反差,从而突出了人物形象和词作的主旨。元夕,即元宵节,夏历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故称此夜为元夕或元夜。

写上元灯节的词,不计其数,稼轩的这一首,却谁也不能视为可有可无,即此亦可谓豪杰了。然究其实际,上片也不过渲染那一片热闹景况,并无特异独出之处。看他写火树,固定的灯彩也。写“星雨”,流动的烟火也。若说好,就好在想象:是东风还未催开百花,却先吹放了元宵的火树银花。它不但吹开地上的灯花,而且还又从天上吹落了如雨的彩星--燃放烟火,先冲上云霄,复自空而落,真似陨星雨。然后写车马,写鼓乐,写灯月交辉的人间仙境-“玉壶”,写那民间艺人们的载歌载舞、鱼龙曼衍的“社火”百戏,好不繁华热闹,令人目不暇接。其间“宝”也,“雕”也,“凤”也,“玉”也,种种丽字,总是为了给那灯宵的气氛来传神来写境盖那境界本非笔墨所能传写,幸亏还有这些美好的字眼,聊为助意而已。总之,我说稼轩此词,前半实无独到之胜可以大书特书。其精彩之笔,全在后半始见。

后片之笔,置景于后,不复赘述了,专门写人。看他先从头上写起:这些游女们,一个个雾鬓云鬟,戴满了元宵特有的闹蛾儿、雪柳,这些盛妆的游女们,行走之间说笑个不停,纷纷走过去了,只有衣香犹在暗中飘散。这么些丽者,都非我意中关切之人,在百千群中只寻找一个一-却总是踪影皆无。已经是没有什么希望了。……忽然,眼光一亮,在那一角残灯旁侧,分明看见了,是她!是她!没有错,她原来在这冷落的地方,还未归去,似有所待!

这发现那人的一瞬间,是人生的精神的凝结和升华,是悲喜莫名的感激铭篆,词人却如此本领,竟把它变成了笔痕墨影,永志弗灭!--读到末幅饭拍,才恍然彻悟:那上片的灯、月、烟火、笙笛、舞交织成的元夕欢腾,那下片的惹人眼花缭乱的一队队的丽人群女,原来都只是为了那一个意中之人而设,而写,倘无此人在,那一切又有何意义与趣味呢!多情的读者,至此不禁涔涔泪落。

此词原不可讲,一讲便成画蛇,破坏了那万金无价的人生幸福而又辛酸的一瞬的美好境界。然而画蛇既成,还思添足:学文者莫忘留意,上片临末已出“一夜”二字,这是何故?盖早已为寻他千百度说明了多少时光的苦心痴意,所以到得下片而出“灯火阑珊”,方才前早呼而后遥应,笔墨之细,文心之苦,至矣尽矣。可叹世之评者动辄谓稼轩“豪放”,“豪放”,好象将他看作一个粗人壮士之流,岂不是贻误学人乎?

王静安《人间词话》曾举此词,以为人之成大事业者,必皆经历三个境界而稼轩此词之境界为第三即最终最高境。此特借词喻事,与文学赏析已无交涉,王先生早已先自表明,吾人可以无劳纠葛。

从词调来讲,《青玉案》十分别致,它原是双调,上下片相同,只上片第二句变成三字一断的叠句,跌宕生姿。下片则无此断叠,一连三个七字排句,可排比,可变幻,总随词人之意,但排句之势是一气呵成的,单单等到排比完了,才逼出煞拍的警策句。北宋另有贺铸一首,此义正可参看。


作者介绍

辛弃疾
辛弃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中年后别号稼轩 [30] ,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人。南宋官员、将领、文学家,豪放派词人,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版权声明:
标题:青玉案·元夕-辛弃疾
链接:https://www.cxykgs.com/arts/135.html | 最新文章
声明:本文整理自互联网,如无特别声明,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欢迎转载,转载请保留原文链接。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