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沧海-曹操
作者:魏晋, 曹操
观沧海-曹操原文:
观沧海
曹操 〔两汉〕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注释
①临:登临,登上,有游览的意思。②碣(彳治)石:古代山名。碣石山。一说其原在河北省乐亭县西南,涑河入海口的东面,今已沉入渤海。公元207年秋,曹操征乌桓得胜回师时经过此地。③沧:通假字,通“苍”,青绿色。④海:渤海,一说指东海。⑤澹澹(也门水波摇动的样子。⑥竦峙:高高地挺立。竦,同“耸”,高起。峙,直立。⑦树木:指山岛上的树木。⑧丛生:〈草木)聚集在一处生长。这里是说树林茂密。⑨丰茂:茂密,茂盛。⑩萧瑟:树木被秋风吹动发出的声音。⑪星汉:即天河,银河。⑫灿烂:光彩耀眼。⑬幸甚至哉,歌以咏志:乐府歌结束用语,不影响全诗内容与感情。可译为太值得庆幸了!
观沧海-曹操拼音解读:
dōng lín jié shí ,yǐ guān cāng hǎi 。
shuǐ hé dàn dàn ,shān dǎo sǒng zhì 。
shù mù cóng shēng ,bǎi cǎo fēng mào 。
qiū fēng xiāo sè ,hóng bō yǒng qǐ 。
rì yuè zhī háng ,ruò chū qí zhōng ;
xīng hàn càn làn ,ruò chū qí lǐ 。
xìng shèn zhì zāi ,gē yǐ yǒng zhì 。
提示:拼音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
相关翻译
向东行进登上高高的碣石山,放眼眺望浩瀚大海的苍茫无尽。海水汹涌澎湃,仿佛没有边际,山岛高耸,星罗棋布,挺立在海面上。海岛上的树木,浓郁葱茏,肆意生长的花草,繁茂无比。秋风萧瑟,霎时草木动摇,海上掀起阵阵巨浪,在翻卷,在呼啸,似乎要将宇宙呑没。日月起起伏伏、东升西落,好像都出没于大海的胸中。银河灿烂繁星,点如尘沙,仿佛是从大海的怀抱中涌现出来一般。真是庆幸啊!能见到如此壮丽的景观,就吟咏诗歌来赞美海的壮阔、抒发情志吧!
相关赏析
创造历史背景:
东汉末年是历史上著名的动乱时期,此时皇室衰微而权臣当道,军阀相争而英雄辈起。曹操便是当时闻名天下的北方霸主。建安五年(初!)),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争一一官渡之战爆发,在此役中曹操大胜袁绍。而后,曹操乘胜追击接连力挫袁绍势力,建安十年曹操更是摧毁了袁绍在河北的统治根基,袁绍因此呕血而死。居住在辽西一带的少数民族势力乌桓于此时强盛起来,他们南下攻城掠地,严重骚扰了河北一带的居民生活。袁绍之子袁谭、袁尚逃到乌桓,勾结乌桓贵族多次入塞为害。因此使得曹操处于南北夹逼的不利境地:南方是盘踞荆襄的刘表、刘备,北方是袁氏兄弟和乌桓。为了掌握主动权,曹操接受谋士郭嘉的献计,于建安十二年师北征,五月到达无终.七月遭遇大水,靠海大道无法通行,后来他采纳田畴的建议,在他的导向下,避幵滨海的道路,向北途经200年来都人迹罕至的卢龙塞,一路开山填谷,长途奔袭,行程达400公里,出其不意进攻辽西乌桓老巢柳城,也就是今天的锦西。曹操此次北征乌桓,花费近七年时间,行程1400余公里,其中包括无数的山河险阻。不仅解除了北方“三郡乌桓”对中国的威胁,还根除了袁氏的残余势力。除此之外他还收编乌桓精骑,增强了己方的军事实力,成为北方一带霸主。建安十二年九月,曹操从柳城班师,途经滨海道,策马登上碣石,遥望渤海,回想自己功盖寰宇,意气风发,便挥笔写下《观沧海》。
赏析:
观沧海》是借景抒情,把眼前的海上景色和自己的雄心壮志很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从诗的体裁看,这是一首古体诗;从表达方式看,这是一首四言写景诗。“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这两句话点明“观沧海”的位置:诗人登上碣石山顶,居高临海,视野寥廓,大海的壮阔景象尽收眼底。以下十句描写,概由此拓展而来。“观”字起到统领全篇的作用,体现了这首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的特点。
《观沧海》的高潮放在诗的末尾,它的感情非常奔放,思想却很含蓄。不但做到了情景交融,而且做到了情理结合、寓情于景。因为它含蓄,所以更有启发性,更能激发我们的想象,更耐人寻味。过去人们称赞曹操的诗深沉饱满、雄健有力,“如幽燕老将,气韵沉雄”,从这里可以得到印证。全诗的基调为苍凉慷慨的,这也是建安风骨的代表作。
前四行诗句描写沧海景象,有动有静,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与“水何澹澹”写的是动景,“树木丛生,百草丰茂”与“山岛竦峙”写的是静景。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是望海初得的大致印象,有点像绘画的轮廓。在这水波“澹澹”的海上,最先映入眼帘的是那突兀耸立的山岛,它们点缀在平阔的海面上,使大海显得神奇壮观。这两句写出了大海远景的一般轮廓,下面再层层深入描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前二句具体写竦峙的山岛:虽然已到秋风萧瑟,草木摇落的季节,但岛上树木繁茂,百草丰美,给人诗意盎然之感。后二句则是对“水何澹澹”一句的进一层描写:定神细看,在秋风萧瑟中的海面竟是洪波巨澜,汹涌起伏。表现出作者面对萧瑟秋风,仍有着“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壮志”胸怀。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运用作者的想象,写出了作者曹操的壮志情怀。前面的描写,将大海的气势和威力凸显在读者面前;在丰富的联想中表现出作者博大的胸怀、开阔的胸襟、宏大的抱负。暗含一种要像大海容纳万物一样把天下纳入自己掌中的胸襟。“幸甚至哉,歌以咏志。”这是合乐时的套语,与诗的内容无关,也指出这是乐府唱过的。
这首诗全篇写景,其中并无直抒胸臆的感慨之词,但是诵读全诗,仍能令人感到它所深深寄托的诗人的情怀。通过诗人对波涛汹涌、吞吐日月的大海的生动描绘,读者仿佛看到了曹操奋发进取,立志统一国家的伟大抱负和壮阔胸襟,触摸到了作为一个诗人、政治家、军事家的曹操,在一种典型环境中思想感情的流动。写景部分准确生动地描绘出海洋的形象,单纯而又饱满,丰富而不琐细,好像一幅粗线条的炭笔画一样。尤其可贵的是,这首诗不仅仅反映了海洋的形象,同时也赋予它以性格。句句写景,又是句句抒情。既表现了大海,也表现了诗人自己。诗人不满足于对海洋做形似的摹拟,而是通过形象,力求表现海洋那种孕大含深、动荡不安的性格。
作者介绍
标题:观沧海-曹操
链接:https://www.cxykgs.com/arts/137.html | 最新文章
声明:本文整理自互联网,如无特别声明,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欢迎转载,转载请保留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