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辛弃疾

作者:宋朝 辛弃疾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辛弃疾原文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宋代〕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注释:

①破阵子:词牌名,又名“十拍子' 原为唐玄宗时期教坊曲名, 其名出自《破阵乐》。②陈同甫:原名汝能,后名陈亮,字同甫,人称 龙川先生,南宋思想家、文学家,婺州永康人。据说与辛弃疾志同道 合,结为挚友,其词风格与辛词相似。③吹角连营:号角声接连不断 地响起在各军营。角,长五尺的军中乐器,用竹、木、皮、铜制成, 形如竹筒,外加彩绘,其声哀厉高亢,使人振奋。④麾下:指部下。 麾,军旗。⑤的(⑴)卢:马名,一种额部有白斑、性子烈的快马。相传刘备曾乘的卢马从襄阳城西的檀溪水中一跃三丈,脱离险境。 ⑥了却:了结,完成。⑦天下事:收复中原之事。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辛弃疾拼音解读

zuì lǐ tiāo dēng kàn jiàn ,mèng huí chuī jiǎo lián yíng 。bā bǎi lǐ fèn huī xià zhì ,wǔ shí xián fān sāi wài shēng ,shā chǎng qiū diǎn bīng 。
mǎ zuò de lú fēi kuài ,gōng rú pī lì xián jīng 。le què jun1 wáng tiān xià shì ,yíng dé shēng qián shēn hòu míng 。kě lián bái fā shēng !

提示:拼音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

相关翻译

醉酒之中,我迷迷糊糊地挑起暗淡的油灯,看起了锋利的宝剑, 梦里仿佛回到当年的军营,接连响起阵阵号角声。把烤牛肉分给部 下,乐队演奏雄壮的北疆歌曲,此情此素,正是秋天在战场上阅兵。
战马像的卢马一样跑得飞快,弓箭如惊雷一般,震耳离弦。如果 我能替君主完成收复国家失地的大业,生前死后美名就可世代相传。 可惜如今已是白发人!

相关赏析

诗词延伸知识:

“梦回吹角连营”中的“角”为何物?据说为古时一种军中吹 奏乐器,初为兽角改造而成,而后材质多为竹木、皮革、螺壳、金厲 铜。因其发声高亢凌厉,在军中用于发号施令或振气壮威,有“鸣角 收兵”的说法,但后多用于鼓舞士气、发布前进的命令。在古时战场上一般是“鸣金收兵” “擂鼓出兵”,即敲钲告知士兵撤兵回营,打鼓
告知士兵准备战斗。此外,后来角也用于帝王出行时的仪仗而“五十弦翻塞外声”中的“五十弦”其实指的是瑟,这是由于最早的瑟有50根弦。瑟是一种中国传统弹弦乐器,其形状似琴,通常有25根弦,各弦粗细不同,正如诗云“一弦一柱思华年”,每弦有一柱。既然提及我们熟悉的《锦瑟》,关于瑟的分类,我们可以简单了解一下,《周礼,乐器图》中有记载:“雅瑟二十三弦,颂瑟二十五弦,饰以宝玉者,曰‘宝瑟’,绘文如锦者,曰‘锦瑟’。”中国古时就懂得享受绝美的声音,古代主要乐器还有鼓、埙、缶、筑、排箫、箜篌、二胡、编钟、古琴等。远古时期鼓被尊奉为通天器物,主要用于祭祀、狩猎、征战,从周代开始鼓被作为乐器使用,周代有八音,鼓是群音的首领,古代文献中所谓“鼓琴瑟”,意思是琴瑟开弹之前,要有鼓声作为引导汉唐以后,琵琶、胡琴等大量乐器从外域而来,被中国博大精深的音乐文化所采纳。比如说,琵琶是东亚传统弹拨乐器,最早出现在秦朝,而唐朝便开始出现“胡琴”一词,因为当时把西方、北方各少数民族称为胡人,所以用胡琴通称西方、北方少数民族传入的乐器。
许许多多的古代器乐在现代仍为人们所喜爱,不少初高等学校成立的民乐团以中国传统乐器演奏为主,辅以一些西洋乐器,常常在一些校级重大活动出演,演奏新时代天籁之音。

按谱式,《破阵子》是由句法、平仄、韵脚完全相同的两“片”构成的。后片的起头,叫做“过片”,一般的写法是:既要和前片有联系,又要“换意”,从而显示出这是另一段落,形成“岭断云连”的境界。辛弃疾却往往突破这种限制,《虞美人。别茂嘉十二弟》如此,这首《破阵子》也是如此。“沙场秋点兵”之后,大气磅礴,直贯后片“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将军率领铁骑,快马加鞭,神速奔赴前线,弓弦雷鸣,万箭齐发。虽没作更多的描写,但从“的卢马”的飞驰和“霹雳弦”的巨响中,仿佛看到若干连续出现的画面:敌人纷纷落马;残兵败将,狼狈溃退;将军身先士卒,乘胜追杀,一霎时结束了战斗;凯歌交奏,欢天喜地,旌旗招展。
全词从意义上看,可分为上下两篇,前三句是一段,十分生动地描绘出一位披肝沥胆,忠一不二,勇往直前的将军的形象,从而表现了词人的远大抱负。后三句是一段,以沉痛的慨叹,抒发了“壮志难酬”的悲愤。

  第一句,用三个连续的、富有特征性的动作,塑造了一个壮士的形象,让读者从那些动作中去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去想象人物所处的环境,意味无穷。

  “挑灯”的动作又点出了深夜情景。夜深人静,无法入睡,只好独自吃酒。吃“醉”之后,仍然不能平静,便继之以“挑灯”,又继之以“看剑”。总算睡着后,方才所想的一切,又幻为梦境。壮士好梦初醒,天已破晓,一个军营连着一个军营,响起一片号角声。这号角声,富有催人勇往无前的力量。而那位壮士,也正好是统领这些军营的将军。于是,他一跃而起,全副披挂,要把他“醉里”、“梦里”所想的一切统统变为现实。

  二、三两句,突出地表现了雄壮的军容,表现了将军及士兵们高昂的战斗情绪。“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兵士们欢欣鼓舞,饱餐将军分给的烤牛肉;军中奏起振奋人心的战斗乐曲。将军神采奕奕,意气昂扬,“沙场秋点兵”。这个“秋”字下得好。正当“秋高马壮”的时候,“点兵”出征,预示了战无不胜的前景。

  “沙场秋点兵”之后,大气磅礴,直贯后片“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将军率领铁骑,快马加鞭,神速奔赴前线,弓弦雷鸣,万箭齐发。仿佛看到若干连续出现的画面:敌人纷纷落马;残兵败将,狼狈溃退;将军身先士卒,乘胜追杀,一霎时结束了战斗;凯歌交奏,欢天喜地,旌旗招展。然而,在词的最后,作者却发出一声长叹:“可怜白发生!”从感情的高峰猛的跌落下来。原来,那壮阔盛大的军容,横戈跃马的战斗,以及辉煌胜利,千秋功名,不过全是梦境。这处境,的确是“悲哀”的。然而没有谁“可怜”他。于是,他写了这首“壮词”,寄给处境同样“可怜”的陈同甫。
全词从意义上看,前九句是一段,十分生动地描绘出一位披肝沥胆,忠一不二,勇往直前的将军的形象,从而表现了词人的远大抱负。末一句是一段,以沉痛的慨叹,抒发了“壮志难酬”的悲愤。壮和悲,理想和现实,形成强烈的反差。从这反差中,可以想到当时南宋朝廷的腐败无能,想到人民的水深火热,想到所有爱国志士报国无门的苦闷。由此可见,极其豪放的词,同时也可以写得极其含蓄,只不过和婉约派的含蓄不同罢了。

  这首词在声调方面有一点值得注意。《破阵子》上下两片各有两个六字句,都是平仄互对的,即上句为“仄仄平平仄仄”,下句为“平平仄仄平平”,这就构成了和谐的、舒缓的音节。上下片各有两个七字句,却不是平仄互对,而是仄仄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这就构成了拗怒的、激越的音节。和谐与拗怒,舒缓与激越,形成了矛盾统一。作者很好地运用了这种矛盾统一的声调,恰当地表现了抒情主人公复杂的心理变化和梦想中的战斗准备、战斗进行、战斗胜利等许多场面的转换,收到了绘声绘色、声情并茂的艺术效果。

  这首词在布局方面也有一点值得注意。“醉里挑灯看剑”一句,突然发端,接踵而来的是闻角梦回、连营分炙、沙场点兵、克敌制胜,有如鹰隼突起,凌空直上。而当翱翔天际之时,陡然下跌,发出了“可怜白发生”的感叹,使读者不能不为作者的壮志难酬洒下惋惜怜悯之泪。这种陡然下落,同时也戛然而止的写法,如果运用得好,往往因其出人意外而扣人心弦,产生强烈的艺术效果。
词的上片,写作者闲居家中心情苦闷,只能借酒浇愁;然而,就是在深夜酒醉之时,还一次又一次地拨亮灯火,久久地端详着曾伴随自己征战杀敌的宝剑,渴望着重上前线,挥师北伐。作者带着这样的思念和渴望进入梦中。他恍惚觉得天已拂晓,连绵不断的军营里响起了一片嘹亮雄壮的号角声。他把大块的烤牛肉犒劳将士们,让他们分享;军乐队奏着高亢激越的边塞战歌,以助兴壮威。在秋风猎猎的战场上,他检阅着各路兵马,准备出征。

  词的下片,紧接着描写了壮烈的战斗和胜利的结局:将士们骑骏马飞奔,快如“的卢”,风驰电掣;拉开强弓万箭齐发,响如“霹雳”,惊心动魄。敌人崩溃了,彻底失败了。他率领将士们终于完成了收复中原、统一祖国的伟业,赢得了生前死后不朽的英名。到这里,我们看到了一个意气昂扬、抱负宏大的忠勇将军的形象,他“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然而,在词的最后,作者却发出一声长叹:“可怜白发生!”从感情的高峰猛的跌落下来。原来,那壮阔盛大的军容,横戈跃马的战斗,以及辉煌胜利,千秋功名,不过全是梦境。实际上,在苟安卖国的统治集团的压制下,作者报国无门,岁月虚度。“可怜白发生”,包含着多少难以诉说的郁闷、焦虑、痛苦和愤怒啊! 这首词基调雄壮高昂,真不愧为「壮词」。而结句的悲壮低徊,却与此形成鲜明对比。更令人感慨与寻思。词的结构上也不同于一般词作,上下片语义连贯,过片不分,直到最后一句突然一个顿挫,读来波澜起伏,跌宕有致,实为辛弃疾「沉郁顿挫」的典型之作。

  从全词看,壮烈和悲凉、理想和现实,形成了强烈的对照。作者只能在醉里挑灯看剑,在梦中驰骋杀敌,在醒时发出悲叹。这是个人的悲剧,更是民族的悲剧。而作者的一腔忠愤,无论在醒时还是在醉里、梦中都不能忘怀,是他高昂而深沉的爱国之情、献身之志的生动体现。

作者介绍

辛弃疾
辛弃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中年后别号稼轩 [30] ,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人。南宋官员、将领、文学家,豪放派词人,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版权声明:
标题: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辛弃疾
链接:https://www.cxykgs.com/arts/148.html | 最新文章
声明:本文整理自互联网,如无特别声明,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欢迎转载,转载请保留原文链接。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