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雨寄北

作者:唐 李商隐

夜雨寄北原文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唐代〕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注释】

①寄北:写诗寄给北方的人。诗人当时在巴蜀(现在四川省〉, 他的亲友在长安,所以说“寄北”。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亲友的深刻怀 念。②巴山:也称大巴山,又叫巴岭,这里泛指东川一带。③涨秋池: 因秋雨而池塘水涨。④剪西窗烛:剪烛,指剪去烛花,使烛光明亮。 这里形容深夜秉烛长谈。“西窗话雨”“西窗剪烛”用作成语,既可形容 夫妇,也可以用来写朋友间的思念之情。⑤却:回转。⑥话:聊天, 谈论。

夜雨寄北拼音解读

jun1 wèn guī qī wèi yǒu qī ,bā shān yè yǔ zhǎng qiū chí 。
hé dāng gòng jiǎn xī chuāng zhú ,què huà bā shān yè yǔ shí 。

提示:拼音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

相关翻译

你问我什么时候可以回去与你重聚,确切的曰子还没有定下来。 此时,我唯一能告诉你的,就是巴山正值秋天多雨时节,夜雨浙淅奶 沥下在窗外,溢满河池,仿佛思念的愁绪在我心中堆砌。
如果有一天我们重新聚首,在家里的西窗下一边剪下烛花一边谈 心畅聊,我定会对你说今夜在巴山作客时所听见的绵绵夜雨声,我又 是多么孤寂,多么思念你!

相关赏析

写作历史背景:

“牛李党争”
根据《旧唐书》《资治通鉴》的说法,“牛李党争”是由进士考试 而引起的。唐宪宗元和三年(^(^)在长安举行科考以选拔人才,举人 牛僧孺、李宗闵等在卷里提出对朝政的批评。考官认为两个人符合录 用的条件,便向唐宪宗推荐他们。但这两个人政见不合,常常争执。 逐渐演变成以牛僧孺为首的牛党和以李德裕为首的李党,这两派官员 互相倾轧,争吵不休,这场党派之争持续近40年,从唐宪宗时期幵 始,到唐宣宗时期才结束。
李商隐唐文宗幵成二年(日彳了)进士及第却不幸被卷入牛李之争。 曾担任弘农尉、佐幕府、东川节度使判官等官职。早期,李商隐因文 才而深得牛党要员令狐楚的赏识,后李党的王梦元爱惜他的才华将女 儿嫁给他,因此他便遭到牛党的排斥。从此,李商隐便在牛李党争的 夹缝中求生存,辗转于各藩镇当幕僚,仕途不顺,潦倒终生。晚唐唐 诗大有山穷水尽的下滑趋势,而李商隐却又将唐诗推向了另一高峰, 是晚唐最著名的诗人,与杜牧齐名。李商隐留滞巴蜀(今四川省)时 寄怀长安亲友写下此诗。因为长安在巴蜀之北,故题作(夜雨寄北〉。

当时李商隐在东川(今四川三台)节度使柳仲郢的幕府中担任书记(相当于现在的秘书)之职,他的妻小却远在长安(今陕西西安),长安在巴蜀东北,故称寄北。

  这是一首朴素的小诗。整首诗明白如话,明朗清新,没有起兴,没有典故?也不用象征。这在李商隐的诗里并不多见,他大部分作品以词采“华艳”着称。这首诗短短四句,只是娓娓道来:你问我何时归来,我也不知道自己的归期。眼下这夜色中的巴山,秋雨绵绵,池塘里秋水已满。什么时候才能和你一起在西窗下剪烛夜谈,再来叙说今天的巴山夜雨呢?

  一般说来,近体诗是要避免字面的重复的。可是在这首诗中,作者却好像刻意地重复着“巴山夜雨”这个短语,而巴山夜雨,也确实成为全诗给人印象最为深刻的意象。这一意象在诗里出现两次,但给人的感觉截然不同。

  第一次出现的“巴山夜雨”,在“巴山夜雨涨秋池”中,是诗人现实中的背景,它点明诗人当时所在的时空位置:秋天、雨夜、巴山;也是诗人独在异乡为异客的羁旅情愁的写照。巴山,这里代指蜀地,在李商隐时代,还是未被开发的“凄凉地”,唐代的另一诗人刘禹锡就曾感慨“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秋雨绵绵,秋夜漫漫,独处凄凉之地,诗人的身世之悲,漂泊之感,思念之情,一如巴山夜雨,池中秋水,淅淅沥沥,在心头漫溢。

  行笔至此,那凄苦的秋风秋雨,似乎已浸透纸背,寒入骨髓。然而,诗人此时笔锋一转:“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一个温馨浪漫的画面,立刻取代了刚才的凄风苦雨。而此处的“巴山夜雨”,是在想象中,拉远成一个淡淡的记忆——那迷蒙阴冷的秋夜,仿佛只为烘托西窗下这摇曳的红烛;那巴山淅淅沥沥的雨声,仿佛只为此时耳畔的喁喁私语伴奏。同样的巴山夜雨,瞬间变得如此温情脉脉,令人怀念。幸福也许就是这样,它需要对比、需要映照,在与过往不幸或者愁苦的比照中,现时的幸福才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呈现吧?用现在人们常说的话,就是“忆苦思甜”。而在李商隐这里,就是与爱妻共剪西窗烛时,依偎一起遥望巴山夜雨。在诗人写下这样的诗句的时候,他实际上还是在“此时”遥望“彼时”的幸福,因为巴山夜雨还没有从现实的背景转化成回忆的背景,他只是在此时想象着、憧憬着自己在不远的未来,可以以那样的方式,幸福地遥望此时。但即使只是一种对幸福的遥望,也已经让诗人沉浸在某种幸福之中了。夜色中的巴山、池塘里的秋水,也因此被抹上一层诗意的美丽。

  有人考证,认为此诗是作者于大中五年(公元851年)七月至九月间,入东川节度使柳仲郢梓州幕府时作。那时诗人妻王氏已殁(王氏殁于大中五年夏秋间)。为此,也有人认为此诗是诗人寄给长安友人而非妻子。但李商隐入梓州,与其妻去世,均在大中五年夏秋之际,即使王氏去世居先,义山诗作在后,在当时交通阻塞和信息不灵的时代,也是完全可能的。如果这样的推测成立,那么这首《夜雨寄北》,实在是一首伤心之作。诗人在巴山夜雨中对幸福的遥望,如果终究没能在现实里落脚,那它又是以怎样的伤痛结束?这一切今天的我们已无从知道,只是,当我们今天再读这首诗时,会不会感动于那样一种遥望?一边是天人永隔,一边还在浑然不知地深情遥望。在那音讯难通的时代,在那生离犹如死别的日子,他们的思念比之现代的情侣,是不是更深挚,更真切?

  诗人是否得到他遥望的幸福,我们不得而知,他也再无交代,但是,他的诗歌至少描述了这样一种可能:即使在巴山夜雨那样的愁苦中,幸福,也是可以遥望的。(来源:五车书斋)

作者介绍

李商隐
李商隐(约813—约858〉,字义山,号玉溪(谿)生、樊南生,晚 唐著名婉约派诗人,祖籍河内(今河南省焦作市)沁阳,出生于郑州 荥阳。唐文宗开成二年登进士第,曾任秘书省校书郎、弘农 尉等职。却不幸卷入“牛李党争”的政治旋涡而备受排挤,一生困顿 不得志。

版权声明:
标题:夜雨寄北
链接:https://www.cxykgs.com/arts/149.html | 最新文章
声明:本文整理自互联网,如无特别声明,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欢迎转载,转载请保留原文链接。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