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

作者:宋朝 辛弃疾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原文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辛弃疾 〔宋代〕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注释:

①孙仲谋:孙权,字仲谋,三国时东吴王,其父孙坚,其兄长孙策。
②榭(xiè):邻水建筑。“舞榭歌台”,这里指孙权故官。③风流:遗风、流风余韵。
④寄奴:南朝北宋建立者宋武帝刘裕小名,字德舆,在京口起事,建立南朝北宋政权。
⑤想当年:忆刘裕曾两次北伐,收复洛阳、长安等地的那些年。
⑥金戈铁马:闪耀着金光的戈,配备了铁甲的马,都是当时精良的军事装备,可比喻战争,也可形容战士持枪驰马的雄姿。
⑦元嘉:刘裕儿子刘义隆年号,他好大喜功,曾两次仓促北伐,遭敌手拓跋焘骑兵逼至长江北岸而返,失利受重创,作者以此事暗示南宋名将张浚主持“隆兴北伐”一败涂地。
⑧封狼居胥:公元前119年(汉武帝在位时期),霍去病远征匈奴,深入漠北两千余里,击溃匈奴左贤王部主力,俘获数人并追杀至狼居胥山(今内蒙古兴安盟阿尔山市内),举行了祭天封礼。
⑨赢得仓皇北顾:赢得,获得。当年宋文帝刘义隆命王玄谟北伐,由于准备不足,又冒险贪功,败归,被北魏拓跋焘乘胜追至长江边,扬言要渡江,宋文帝登楼北望,仓皇深悔。这里词人引用南朝此典故,借古喻今警告韩佗胄之流,强调应积极备战,莫要幻想如汉将霍去病追击匈奴一样,封狼居胥山凯旋,而要时刻明白,草草准备下的北伐,只能如宋文帝一样的战败结局。
四四十三年:作者于1162年南归,到写该词时的1205年刚四十三年。

①中:中原大地。
⑫烽火扬州路:当年扬州路上,处处金兵南侵,战火烽烟四起。路,宋朝时的行政区划,扬州属淮南东路。
⑬可堪:可以忍受,实则为哪堪忍受。
⑭佛(b))狸: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小名。他曾反击刘义隆的刘宋北伐,五路北魏军乘胜追击至长江北岸,东路军到达建康北面的瓜步山,于山上建行宫,后来成为一座庙宇,民间称之为佛狸祠,后来的老百姓们只把佛狸当作一位神祇来奉祀,而绝不会查证这神的来历。这所庙宇,南宋时犹存。
⑮神鸦社鼓:神鸦,指在庙里吃祭品的乌鸦。社鼓,祭祀时的鼓声。6凭:任凭。
⑰廉颇:战国时赵国名将,与白起、王翦、李牧并称“战国四大名将”。赵悼襄王即位后,郁郁不得志,先后出奔魏国大梁。投奔魏国之时,赵王想再次起用他,派人查看他的身体情况,廉颇仇人郭开贿赂使者,使者见廉颇为之米饭一斗,肉十斤,被甲上马,尚可用;然使者归来报告赵王:“廉颇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矣。”赵王以为廉颇已老,遂不用。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拼音解读

yǒng yù lè ·jīng kǒu běi gù tíng huái gǔ
xīn qì jí  〔sòng dài 〕
qiān gǔ jiāng shān ,yīng xióng wú mì sūn zhòng móu chù 。wǔ xiè gē tái ,fēng liú zǒng bèi yǔ dǎ fēng chuī qù 。xié yáng cǎo shù ,xún cháng xiàng mò ,rén dào jì nú céng zhù 。xiǎng dāng nián ,jīn gē tiě mǎ ,qì tūn wàn lǐ rú hǔ 。
yuán jiā cǎo cǎo ,fēng láng jū xū ,yíng dé cāng huáng běi gù 。sì shí sān nián ,wàng zhōng yóu jì ,fēng huǒ yáng zhōu lù 。kě kān huí shǒu ,fó lí cí xià ,yī piàn shén yā shè gǔ 。píng shuí wèn :lián pō lǎo yǐ ,shàng néng fàn fǒu ?

提示:拼音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

相关翻译

江山千古长存,但像孙仲谋那样的英雄却无处可找了。昔日的舞榭歌台还在,风流繁华却被(历史的)风雨吹打散尽了。夕阳照在草丛树木上 平平常常的街巷,有人说这是寄奴曾经 住过的地方。想当年他带领金戈铁马,气吞万里有如猛猛虎。元嘉却草率地率领军队(想像霍去病一样北伐建立奇功),封狼居胥山而还,最后落得仓皇南逃,频频回首北望。(距离我南归已经过去)四十三年了,在眺望对岸时,依旧清楚地记得扬州路上烽火连天的景象。往事怎忍再回顾?佛狸祠下, 乌鸦啄着祭品,祭祀擂着大鼓。还有
谁会问:廉颇老了,还能吃饭吗?

相关赏析

内容解析:

词的上阕,怀古抒情。面对永恒的、不朽的江山,面对京口,他能追忆起的首先是在京口这片土地上曾经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第一位就是他一生仰慕的三国时吴国的皇帝孙权,孙权也有统一中原的雄图大略,在迁都建业以前,于建安十四年(209)先在口建“京城”,作为新都的屏障,击垮了侵犯者曹魏的军队。江山依旧是江山,京口依然是京口,孙权已经不在了。连他当年修建的“舞榭歌台”,他的“风流”,这些关乎他丰功伟绩的遗物,一起不堪岁月和风雨的洗礼,无迹可循。想起孙权,词人称之“仲谋”,几多仰慕,几多赞叹!可如今,“世无名主”,这样的英雄,再也无处可觅。几多遗憾,几多惆怅!接着词人想起与京口有关的第二个英雄人物刘裕。刘裕曾以京口为基地,两度起兵北伐,削内乱,灭南燕、后秦,收复洛阳、长安等地,当年的刘裕,奋力杀敌,气势如虎,驰骋万里,酣畅淋漓!词人多想像他!“寄奴”这个小名,寄托着词人无限的亲切与自豪情!可如今,代表
刘裕业绩的遗迹也无踪可循,只留下那夕阳映照下的杂乱草木、偏僻荒凉的普通街巷。这种无奈瞬间填塞在词人的胸口:敬意与遗憾,仰慕与无奈都在其中!所不同的是:写孙权,先想到他的功业再寻觅他的遗迹;写刘裕,则由他的遗迹再联想起他的功业。
词的下阕,借古写意。孙权、刘裕都是在京口建立了功勋的人,词人自己却在京口被弃用、被调离!只因辛弃疾支持北伐,但不支持立即北伐。准备不足,便是失败。这让他瞬间想起了刘裕帝的儿子刘义隆。刘义隆,“自践位以来,有恢复河南之志”。其三次北伐,均未成功,尤其是最后一次,用兵之前,“闻玄谟(彭城太守)陈说,使人有封狼居胥意”。“有封狼居胥意”,谓汉朝霍去病,追杀匈奴,在狼居胥山筑土为坛,祭祀山神,庆祝胜利。“封狼居胥”,意为北伐必胜。词人郑重其事,以年号称之为“元嘉”实为不屑,“草草”二字言之“草率冒险”,宋文帝刘义隆急于事功,轻启兵端,招致北魏拓跋焘大举南侵,国势一蹶不振。这里其实是反讽,是提醒南宋统治者吸取前人的历史教训。接着词由怀古转入伤今,回忆四十三年前,完颜亮发兵向侵,曾以扬州作为渡江基地,而且也曾驻扎在佛狸祠所在的瓜步山上,严部金兵抢渡长江。北方人民,反抗异族统治,词人自己也曾投身抗金,在战火弥漫的扬州以北地区参加抗金斗争。如今自己已是六十六岁老人,无奈南宋朝廷昏聩无能,恢复中原之壮志难酬,往事不堪回首,这里既有自己难展爱国之志的悲伤,也告诚统治者也吸取自身的经验。再接着词作由回忆转入眼前实景:昔日的北魏太武帝拓跋焘,作者直呼其小名佛狸,“佛狸”本是突厥语,意为“狼”;他追击北伐军队,在瓜步山建立行宫,沦陷区的人民顽强战争。今日七八百年后的南宋百姓,却把他当作神来供奉,那时的中原早已风平浪静,人们忘却了北魏的侵略,忘却了扬州路上的烽火,竟对异族君主顶礼膜拜,这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不忍回首往事,实际就是不忍目睹眼前的事实。词人以此正告南宋统治者,收复失土,刻不容缓,如果继续拖延,民心日去,中原就无法收回。最后作者以廉颇自比,有三层含义:一是再表决心,自己和廉颇当年侍奉赵王一样,对朝廷忠心;二是显示能力,虽然年老,但依然如当年廉颇一样,老当益壮;三是抒写忧愤:廉颇曾为赵国良将,立下赫赫战功,可为仇敌所害,离乡背井,自己虽愿为国效劳,朝廷弃而不用,用而不信,壮志不能实现。满腔豪情,又悲情怨语。
英雄暮年,一声叹息:一叹世无英雄,二叹治者无能,三者怀才不遇,四叹老大无成!

鉴赏:

这是《稼轩词》中突出的爱国篇章之一。它的思想内容包括两个方面:
一、写作者抗敌救国的雄图大志。二、写作者对恢复大业的深谋远虑年和为国效劳的忠心。
宋宁宗嘉泰三年(1203),辛弃疾六十四岁时,被召起知绍兴府兼浙东安抚使。这以前,辛弃疾被迫退居江西乡间已有十多年了。起用他的是执掌大权的韩佗胄。因为那时蒙古已经崛起在金政权的后方,金政权日益衰败,并且起了内乱。韩倪胄要立一场伐金的大功,以巩固自己的地位,于是起用了辛弃疾作为号召北伐的旗帜。第二年(1204),任他作镇江知府。镇江在那时濒临抗战前线。辛弃疾初到镇江,努力作北伐的准备。他明确断言金政权必乱必亡。他又认为:南宋要取得对金作战的胜利,必须作好充分的准备工作。他曾对宋宁宗和韩佗胄提出了这些意见,并建议应把对金用兵这件大事委托给元老重臣。这元疑是包括辛弃疾在内的。可是韩倪胄一伙人不但不能采纳,反而有所疑忌不满,他们借口一件小事故,给他一个降官的处分。开禧元年(1205)索性把他调离镇江,不许他参加北伐大计。辛弃疾二十三岁从山东起义南来,怀着一腔报国热情,在南方呆了四十三年,开始遭到投降派的排挤,现在又遭到韩胄一伙人的打击,他那施展雄才大略来为恢复大业出力的愿望又落空了。这就是辛弃疾写这首词的时代背景。
这首词题为“京口北固亭怀古”,所以一开头就从镇江的历史人物--孙权和刘裕说起。孙权是三国时吴国的皇帝,他在南京建立吴国的首都,并且能够打垮来自北方的侵犯者曹操的军队,保卫了国家。辛弃疾登上京口北固亭怀古,第一个想到的就是三国时期的英雄人物孙仲谋(即孙权),只是现在已无处可寻了。“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谓孙仲谋英雄事业的风流余韵,现已无存。“寄奴”,是南朝宋武帝刘裕的小字。刘裕在京口起兵讨伐桓玄,平定叛乱。“想当年”三句,颂刘裕率领兵强马壮的北伐军,驰骋中原,气吞胡虏。作者借这些京口当地的历史人物的英雄业绩,隐约地表达自己的抗敌救国的心情。
下片“元嘉草草,封狼居胥”几句也是用历史事实。“元嘉”是南朝宋文帝的年号。宋文帝刘义隆是刘裕的儿子。他不能继承父业,好大喜功,听信王玄漠的北伐之策,打无准备之仗,结果一败涂地。封狼居胥是用汉朝霍去病战胜匈奴,在狼居胥山(今属内蒙古自治区)举行祭天大礼的故事。宋文帝听了王玄谟的大话,对臣下说:“闻王玄谟陈说,使人有封狼居胥意”。辛弃疾用宋文帝“草草”(草率的意思)北伐终于惨败的历史事实,来作为对当时伐金须做好充分准备、不能草率从事的深切鉴戒。“仓皇北顾”,是看到北方追来的敌人张皇失色的意思,宋文帝战败时有“北顾涕交流”的诗句。韩倪胄于开禧二年北伐战败,次年被诛,正中了辛弃疾的“赢得仓皇北顾”的预言。
“四十三年"三句,由今忆昔,有屈赋的“美人迟暮”的感慨。辛弃疾于绍兴三十二年(1162)率众南归,至开禧元年在京口任上写这首《永遇乐》词,正好是四十三年。“望中犹记”两句,是说在京口北固亭北望,记得四十三年前自己正在战火弥漫的扬州以北地区参加抗金斗争。(“路”是宋朝的行政区域名,扬州属淮南东路。)后来渡淮南归,原想凭借国力,恢复中原,不期南宋朝廷昏聩无能,使他英雄无用武之地。如今过了四十三年,自己已成了老人,而壮志依然难酬。辛弃疾追思往事,不胜身世之感!
“佛狸祠下”三句,从上文缅怀往事回到眼前现实,使辛弃疾感到惊心,长江北岸瓜步山上有个佛狸祠,是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留下的历史遗迹。拓跋焘小字佛狸,属鲜卑族。他击败王玄谟的军队后,率追兵直达长江北岸的瓜步山,在山上建立行宫,这就是后来的佛狸祠。当地老百姓年年在佛狸祠下迎神赛会,“神鸦”是吃祭品的乌鸦,社鼓”是祭神的鼓声。辛弃疾写“佛狸祠下"三句,表示自己的隐忧:如今江北各地沦陷已久,不迅速谋求恢复的话,民俗安于异族的统治,忘记了自己是宋室的臣民。这正和陆游的《北望》诗所谓:“中原堕胡尘,北望但榛莽。耆年死已尽,童稚日夜长。羊裘左其衽,宁复记畴曩。”彼此意思相同。
辛弃疾这首词最后用廉颇事作结,是作者到老而爱国之心不衰的明证廉颇虽老,还想为赵王所用。他在赵王使者面前一顿饭就吃了一斗米作的饭、十斤肉、又披甲上马,表示自己尚有余勇。辛弃疾在这词末了以廉颇自比,也正表示自己不服老、还希望能为国效力的耿耿忠心。
辛弃疾词的创作方法,有一点和他以前的词人有明显的不同,就是多用典故。如这首词就用了这许多历史故事。有人因此说他的词缺点是好“掉书袋”。岳飞的孙子岳珂著《程史》,就说“用事多”是这首词的毛病,这是不确当的批评。我们应该作具体的分析:辛弃疾原有许多词是不免过度贪用典故的,但这首词却并不如此。它所用的故事,除末了廉颇一事以外,都是有关镇江的史实,眼前风光,是“京口怀古”这个题目应有的内容,和一般辞章家用典故不同。况且他用这些故事,都和这词的思想感情紧密相联,就艺术手法论环绕作品的思想内容而使用许多史事,以加强作品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在宋代是很少见的。也是这首词的长处。

作者介绍

辛弃疾
辛弃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中年后别号稼轩 [30] ,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人。南宋官员、将领、文学家,豪放派词人,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版权声明:
标题: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
链接:https://www.cxykgs.com/arts/170.html | 最新文章
声明:本文整理自互联网,如无特别声明,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欢迎转载,转载请保留原文链接。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