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作者:唐 岑参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原文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岑参 〔唐代〕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注释】

 ①九日:指九月九日,即重阳节。②强:勉强。③登高:重阳节有登高赏菊饮酒以避灾祸的风俗。④送酒:晋朝大诗人陶渊明曾经在家过重阳节,由于家境贫困,无酒可饮,只得在住宅边的菊花从里
坐着。过了很长时间,刺史王弘送来了酒,于是醉饮而归。⑤怜:怜爱,怜惜。⑥傍:靠近、接近。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拼音解读

xíng jūn jiǔ rì sī cháng ān gù yuán

cén shēn  〔táng dài 〕
qiáng yù dēng gāo qù ,wú rén sòng jiǔ lái 。
yáo lián gù yuán jú ,yīng bàng zhàn chǎng kāi 。

提示:拼音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

相关翻译

九月九日重阳佳节,我勉强按照习俗登上高处远眺,然而在这战乱的行军途中,却没有像王弘那样的人把酒送来。
立在远方高处,遥望故乡长安,心情沉重,想念故园盛开的菊花,大概如今只能寂寞地在战场旁边盛开。

相关赏析

名句鉴赏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遥怜故园菊”一句中,以一个“遥”字开头,指明自己和故园长安相隔甚远,从中抒发诗人深切的思乡之情。接下来诗人却用“故园菊”抒发了自己对亲朋好友思念的感情,而后一个“怜”字,本意“怜爱”“怜惜”,在此处不仅写出诗人对故乡之菊的眷恋,更写出诗人对故园之菊开在战场上的万般感慨。寥寥几笔使读者仿佛看到了一幅鲜明的战乱图:长安城中战火纷飞,血染天街,断墙残壁间,一丛丛菊花依然寂寞地开放着。除思乡之情外更体现对家国的热爱与担忧。

全文赏析:

重阳节登高是古已有之的风俗。王维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因登高而引发出深沉的乡思,写得诚挚感人,但这单纯的思亲情绪毕竟围绕一己的身世,境界算不得宽阔。岑参这首诗则不然。首句便说"强欲登高去","登高去",还见出逢场作戏的味道,而前面冠以"强欲"二字,其含意便深刻得多了。两个字表现出强烈的无可奈何的情绪。强,是勉强,是不愿为之而又不得不为之的心态体现。"强欲登高",结合题目"思长安故园"来看,是流露出浓郁的思乡情绪,但"长安"不仅是故园,更是诗人生活了多年的帝都。而它,竟被安、史乱军所占领。在这种特定情境之下,诗人又怎能有心思去过重阳节,去登高胜赏呢?这首诗原有小注说:"时未收长安"。长安被安、史攻陷,在天宝十五年(756)六月,其收复在肃宗至德二年(757)九月。诗题言"行军九日",当是指他在至德元年(756)随军扈从肃宗自灵武至彭原的行军途中过重阳节。典型的环境,使诗人登高时的心情愈趋复杂,既思故园,更思帝都,既伤心,更感慨,两种感情交汇撞击着他的心房。

  既是"登高",诗人自然联想到饮酒、赏菊。据说陶渊明"尝九月九日无酒,出宅边菊丛中坐。久之,逢弘(指江州刺史王弘)送酒至,即便就酌,醉而后归"。陶潜居宅,有人送酒。诗人行军在外,自然没有这个福分。所以,“无人送酒来”句,实际上是在写旅况的凄凉萧瑟,无酒可饮,更无菊可赏。他想到故园今日黄花堆积的情景,只能遥遥寄去一片深沉的乡情。“遥”字,渲染出诗人与长安的相距之远。“怜”字,不仅写出诗人对故乡之菊的眷恋,更写出诗人对故园之菊开在战场上的长长叹息,百般怜惜。“应傍战场开”,沈德潜说可悲在“战场二字”。残垣断壁,战血涂地,黄花开在被乱军糟踏得不成样子的帝都长安岂不可悲可叹!结句把惜花、思乡、感时伤乱的情绪包容在一起加以抒发,所以最为“可悲”。

  这首诗由欲登高而引出无人送酒的联想,又由无人送酒遥想故园之菊,复由故园之菊而慨叹故园为战场,蝉联而下,犹如弹丸脱手,圆美流转。

作者介绍

岑参
岑参(715-770),唐代著名边塞诗人,荆州江陵(现湖北江陵)人。他早岁孤贫,跟从兄弟就读,遍阅书籍。唐玄宗天宝三载(744)进士,后两次从军边塞,在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掌书记;天宝末年,常清受封为安西北庭节度使时,他被任命为其幕府判官。岑参虽一心从军报国,但也擅长作诗,长于七言歌行,代表作是《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现存诗360首,多为描写边塞风光、军旅生活,以及对少数民族的文化风俗有亲身感受的边塞诗。与高适并称“高岑”。今有《岑嘉州集》七卷(或为八卷)行世。《全唐诗》编诗四卷。

版权声明:
标题: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链接:https://www.cxykgs.com/arts/198.html | 最新文章
声明:本文整理自互联网,如无特别声明,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欢迎转载,转载请保留原文链接。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