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传(二之二·仙吕调)-柳永
作者:宋, 柳永
河传(二之二·仙吕调)-柳永原文:
河传(二之二·仙吕调)
柳永 〔宋代〕
淮岸。向晚。圆荷向背,芙蓉深浅。仙娥画舸,露渍红芳交乱。难分花与面。
采多渐觉轻船满。呼归伴。急桨烟村远。隐隐棹歌,渐被蒹葭遮断。曲终人不见。
【注释】
《河传》:宋王灼《碧鸡漫志》云:“《水调河传》,炀帝将幸江都时所制,声韵悲切。”《河传》之名始于隋代,其词则创自唐温庭筠。然温词五十五字,柳永则增至五十七字,前片均七句五仄韵,后片六句五仄韵,亦与温词前片七句两仄韵五平韵、后片七句三仄韵四平韵者不同。观其“圆荷向背,芙蓉深浅”句,知词写八月之景,又谓“淮岸”,当为景祐四年(1037)八月到泗州判官任时所作。泗州(今江苏盱眙),宋属淮南东路,地处洪泽湖南岸。淮岸:指淮水之岸。向晚:临晚。“圆荷”句:谓荷叶在风中摇曳,一会儿面朝人,一会儿又背朝人。芙蓉:荷花的别名。“仙娥”三句:谓画舸上盛装的采莲女与露渍红芳交相辉映,让人眼花缭乱,分不清花面与人面。烟村:暮霭中的村庄。“隐隐”二句:谓隐隐约约的渔歌声,渐渐被水边的芦苇遮断了。“曲终”句:钱起《省试湘灵鼓瑟》:“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河传(二之二·仙吕调)-柳永拼音解读:
hé chuán ( èr zhī èr · xiān lǚ tiáo )
liǔ yǒng 〔 sòng dài 〕
huái àn 。 xiàng wǎn 。 yuán hé xiàng bèi , fú róng shēn qiǎn 。 xiān é huà gě , lòu zì hóng fāng jiāo luàn 。 nán fēn huā yǔ miàn 。
cǎi duō jiàn jué qīng chuán mǎn 。 hū guī bàn 。 jí jiǎng yān cūn yuǎn 。 yǐn yǐn zhào gē , jiàn bèi jiān jiā zhē duàn 。 qǔ zhōng rén bú jiàn 。
提示:拼音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
相关翻译
这首词描写江淮水乡的采莲女。上片写她们天仙般美丽的身姿,花面相映,芙蓉着露,清丽可爱。下片则描写她们收获满载而归,高兴得一路呼唤,愉快地唱着船歌划回家去。最后以“曲终人不见”作结:人影随着歌声隐没在远处的芦荡暮霭中了……此词语言明白如话,自然浅显,民歌风味很浓,与敦煌曲子调十分接近,且有所创新。
相关赏析
自汉乐府《江南》咏江南水乡儿女采莲时欢乐情趣的民歌以后,到唐宋诗词中这类题材的作品,无论内容、形式表现技巧,都步上一个新的阶梯。柳永这首《河传》便是其中之一。淮河千里,流经河南、安徽、江苏等具体而微,它选择淮河一处临岸的水域,这时夕阳西下,天色将近晚了。"四荷向背,荚蓉深浅。”“圆”,圆满,完整。《吕氏春秋·审时》:“其粟圆而薄糠”。“圆荷”,指荷之整体。“向背”,正面和背面。皇甫冉《雨雪》诗:“山川迷向背,氛雾失旌旗。”这四个字实说荷叶层层,荷香郁郁,花叶繁茂。荷花含苞未开叫“菡萏”,已开叫“芙蓉”。正因其盛开,故花色有深有浅。以上写地--淮岸;写时一向晚;写荷,遍布水中,花正盛开,叶正繁茂。它与李璟诗“满目荷花千万顷,红碧相杂敷清流”(《游后湖赏莲花》)相仿佛,却更似丘击词“圆荷万柄,芙蓉困倚轻柔。暮霞映,日初收。更满意,绿密红稠”(《夜合花》)。夏敬观《手评乐章集》称:“耆卿多平铺直叙”,“造句不事雕琢”(转引自龙榆生《唐宋名家词选》),这于本词开篇四句十二个字的环境描写中可以见之。接着出现了人物:“仙娥画舸,露渍红芳交乱,难分花与面。”“仙娥”,于词中始见敦煌曲子词《天仙子》:“五陵原上有仙娥,携歌扇,香烂漫,留住九华云一片”。此“仙娥”,指歌伎。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第四章附《读莺莺传》:“流传至于唐代,仙(女性)之一名,遂多用作妖艳妇人,或风流放诞之女道士之代称,亦竟有以之目倡伎者。”不过在本词,“仙娥”即美女指采莲女。她划着饰以图案彩纹的小船,水珠沾湿了红花,也沾湿了芳颜,以致“难分花与面”。远在六朝人便云:“莲花泛水,艳如越女之腮”。梁元帝萧绎《采莲曲》“莲花乱脸色,荷叶杂衣香”。王昌龄《采莲曲二首》其二:“芙蓉向脸两边开,乱人池中看不见”。这里用:“交乱”“难分”正是“人面与花相斗艳”(晏殊采莲女词《渔家傲》)。“照影摘花花似面,芳心只共丝争乱”(欧阳修采莲曲词《蝶恋花》)之意。不过写来却是朴实无华的。
过片“采多渐觉轻船满”,即船虽满而仍轻便,表现所载之物分量不大,也暗传出采莲女的愉快心情。于是她“呼归伴,急桨烟村远。”招呼同伴,划动双桨,急匆匆拨船走上归途。“烟村”应“向晚”。“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王维)。“临岸”人家开始准备晚炊了。接着描绘船行景象:“隐隐棹歌,渐被蒹葭遮断。”“棹歌”,船工行船时所唱之歌。张志和《渔父歌》五首其五:“青草湖中月正圆,巴陵渔父棹歌连”。这两句因果倒置:棹歌之所以隐隐,是由于船穿过连绵的芦苇,而后来终于渐被遮断了。“隐隐”,隐约,不分明。鲍照《还都道中》:“隐隐日没岫,瑟瑟风发谷。”“蒹葭”,即芦苇。或谓“蒹”,荻;“葭”,芦苇。《诗·秦风·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最后“曲终人不见”,戛然而止。但唱曲者与她那隐隐的歌声,却回环通首,有尽而不尽之意。其韵味不在钱起“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省试湘灵鼓瑟》)之下。李群玉“轻舟短棹唱歌去,水远山长愁煞人”(《黄陵庙》)。唱者无心,听者有意
一阵歌声,她便轻舟远去了。李珣“绿鬟红脸谁家女,遥相顾,缓唱棹歌急浦去”(《南乡子》)。“红脸”,“相顾”,情意可见。但从不染尘埃,不着色相说,仍以柳词为高。
《河传》调名始于隋(见王灼《碧鸡漫志》卷四),词体则为温庭筠所首创(“湖上,闲望”)。汤显祖云:“凡属《河传》题,高华秀美”(玉茗堂《花间集》卷三)。柳永用此调写水乡儿女生活,亦仅此一阕,词意清新,境界优美,与其另一阕写“争逞舞裀歌扇”的“奇容妙伎”,迥异其趣。这种格调高雅,生活气息浓厚,形象生动明媚,超乎尘垢之外的作品,在《乐章集》中并不多见,是其
羁旅行役之类词中一首派生产物。
作者介绍
标题:河传(二之二·仙吕调)-柳永
链接:https://www.cxykgs.com/arts/351.html | 最新文章
声明:本文整理自互联网,如无特别声明,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欢迎转载,转载请保留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