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夜》

作者:唐朝 杜甫

《月夜》原文

月夜

杜甫 〔唐代〕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注释】

州:今陕西富县。闺中:指妻子。小儿女:尚不懂事的子女。解:懂得。忆长安:思念身在长安的父亲。肃宗至德元载(756),叛军攻陷潼关,杜甫携家眷逃至郫州,闻肃宗在灵武即位,于是前往效力,途中为叛军所俘,被解回长安。香雾:月夜的雾气。虚幌:薄纱帐。。双照:指月光同时照着身处异地夫妻二人。

《月夜》拼音解读

  jīn yè fū zhōu yuè , guī zhōng zhǐ dú kān。

  yáo lián xiǎo ér nǚ , wèi jiě yì cháng ān 。

  xiāng wù yún huán shī , qīng huī yù bì hán 。

  hé shí yǐ xū huǎng , shuāng zhào lèi hén gān 。

提示:拼音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

相关翻译

今晚秋月是多么皎洁,你却在鄜州的家中独看。

 料想家中年幼的儿女,还不懂你为何思念长安。

 雾气浓重,可沾湿你秀发?月光如水,玉臂能共时候,才可觉凉寒?

什么是泪照干那满倚薄慢,让月痕的脸。

相关赏析

安史之乱爆发后,杜甫独自困居在沦陷的长安城中,在月夜思念家人,写下这首情深意切的诗。

此诗构思巧妙,诗人本来望月怀妻,却设想妻子在月下想念自己;本来自己在月下怀念年幼的儿女,却设想天真幼稚的小儿女随着母亲看月还不懂得想念在长安的自己。

诗人只身在外,当然是独自看月。但是妻子身边有儿女陪伴,为什么也是“独看”呢?下一联随即给出了答案:妻子看月,并不是真的在赏月,而是在“忆长安“,但是小儿女不谙世事,自然也不明白人间的离别之恨与相思之情,又哪里会懂得“忆长安”呢。诗人巧妙地用小儿女的“未解忆“来反衬妻子的“忆”,突出了“独”字,情感上又深化了一层。

接下来通过描写妻子独自看月的形象,进一步表现“忆长安”。诗人想象妻子在月下久久伫立徘徊以至于雾湿云鬟,月寒玉臂。进而盼望聚首相倚,双照团圆。

每当想到妻子夜不能寐的情景时,诗人自己也忍不住伤心落泪,由此激起了对于结束这种痛苦生活的渴望,于是很自然地以表现希望的诗句收束全篇:“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这首诗借看月而抒离情,但又不仅仅是一般的夫妻离别之情,而是浸透了天下乱离的悲哀,在“独看”的泪痕里, "双照”的清辉中闪耀着诗人期待四海升平的理想。辞旨婉切,章法紧密,无一字不是从月色中照出,既精丽绝俗,又感人肺腑。

作者介绍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 自称“少陵野老”。原籍湖北襄阳,后迁居河南巩县。诗人社审言之孙。年轻时应进士举,不第,浸游各地,后客居长安十年。安史之乱中提奔唐肃宗,授左拾遗。后弃官入蜀,定居成都洗花溪草堂。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式重中任参谋,表为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严武死后携家出题,漂油江南,病元于途中。其诗以古体、律诗见长,展现了唐代由盛而我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讲史”。是我国最伟大的诗人之一,与李白齐名,并称“李杜”,有《杜工邮集》

版权声明:
标题:《月夜》
链接:https://www.cxykgs.com/arts/49.html | 最新文章
声明:本文整理自互联网,如无特别声明,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欢迎转载,转载请保留原文链接。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