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出塞九首(其六)》

作者:唐朝 杜甫

《前出塞九首(其六)》原文

前出塞九首·其六

杜甫 〔唐代〕

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

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杀人亦有限,列国自有疆。

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

【注释】

挽弓:拉弓。强:指坚硬的弓。拉这种弓要用很大力气,但射的远。长:长的箭。擒:捉拿。亦有限:也应该有个限度。列:分立,建立。疆:边界,领土。苟:如果。制侵陵:制止侵略。制,制止。侵,侵犯。陵,这里同“凌”,欺侮的意思。岂:难道。

《前出塞九首(其六)》拼音解读

  wǎn gōng dāng wǎn qiáng , yòng jiàn dāng yòng cháng。

  shè rén xiān shè mǎ , qín zéi xiān qín wáng 。

  shā rén yì yǒu xiàn , liè guó zì yǒu jiāng 。

  gǒu néng zhì qīn líng , qǐ zài duō shā shāng !

提示:拼音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

相关翻译

拉弓应当拉强弓,用箭应当用长箭。

射人先射他所骑的马,擒贼先擒贼的首领。

杀人有个限度,各国都有自己的疆域。

如能制止侵略欺凌,何须过多地杀伤他们。

相关赏析

这是一首讽谏诗,为千古传诵的名篇。

诗人写过两组出塞诗,先写了《出塞》九首又写《出塞》五首;加“前”、“后”以示区别。《前出塞》是写天宝末年哥舒翰征伐吐蕃的事,意在讽刺唐玄宗的开边默武。

此诗说理性很强,采用先扬后抑的手法,前四句写如何用兵;后四句则劝诫统治者节制武功,力避杀伐。

前四句以排句出之,两个“当”和两个“先”,指出了作战步骤的关键所在,强调部伍要强悍,士气要高昂,对敌时要讲求方略,既要勇敢,也要机智。看似对战斗经验如数家珍,实际它并非作品的主旨所在,只是下文的衬笔。

在后四句中,诗人慷慨陈词,直抒胸臆,道出了赴边作战的最终目的:训练强兵只是为了成守边疆,赴边更不是为了杀伐;应当以“制侵陵”为限度,决不可穷兵默武、妄动干戈。这种以战去战、以强兵制止侵略的思想,才是恢宏正论、安边良策,可谓是振聋发聩。

唐诗中以议论见长的诗不多,而此诗好评不断,则是因为其气势磅礴,富有哲理且有正气贯之传递了一份传统士子的忧国忧民情怀。

作者介绍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 自称“少陵野老”。原籍湖北襄阳,后迁居河南巩县。诗人社审言之孙。年轻时应进士举,不第,浸游各地,后客居长安十年。安史之乱中提奔唐肃宗,授左拾遗。后弃官入蜀,定居成都洗花溪草堂。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式重中任参谋,表为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严武死后携家出题,漂油江南,病元于途中。其诗以古体、律诗见长,展现了唐代由盛而我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讲史”。是我国最伟大的诗人之一,与李白齐名,并称“李杜”,有《杜工邮集》

版权声明:
标题:《前出塞九首(其六)》
链接:https://www.cxykgs.com/arts/54.html | 最新文章
声明:本文整理自互联网,如无特别声明,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欢迎转载,转载请保留原文链接。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